金屬原材料漲價在國際范圍內始于兩三年前,最初僅處于緩慢增長的狀態,多數企業都能夠接受,而進入2006年,尤其在四五月份,以銅為代表的金屬原材料價格突然飆升,部分原材料的價格幾乎在1月之內連增數倍,漲價幅度令業內不少企業,尤其是長年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獲利的五金企業瞠目結舌。
低價競爭給中國五金產品帶來的惡果之一,是在國際市場上長期以一個“物美價廉”的形象著稱。但實際上,物美價廉對于生產企業的健康成長來說并非好事。價廉必然意味著利潤低,利潤低必然導致投入低,這樣就很難保證企業的提升發展。同時,低價格在國際市場幾乎是低檔次的代名詞,要提高產品水平、檔次首先就要提高產品技術含量,擁有自主的專利、設計,轉為優質優價的產品形象。
中國五金制品協會理事長張東立指出:那個時候行業內部企業雖多,但由于成本低廉又競爭激烈,所以多數企業都是依靠降低產品售價來獲得市場,這樣一來企業利潤就降到很低,基本上只達到一個能夠維持生產,但都很難賺到錢的狀態,造成的后果是產品價格低、附加值低、利潤低,這樣一來企業就沒有足夠的資金來保持持續發展,企業無法進步,行業就難以提升,導致優不勝、劣不汰。而從常態來說,價格應該適度,原材料、成品,乃至流通的價格低廉實際上是對經濟的傷害。